8/3 被揀選的見證人的喜樂
/使徒行傳第56章 - 講道
題目:被揀選的見證人的喜樂
經文:使徒行傳 10:37-46
37 「這話在猶太全地都傳開了,就是從加利利開始,約翰傳了洗禮之後所發生的事。 38 你們知道,神怎樣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他周流四方,行善事,醫好一切被魔鬼壓制的人,因為神與他同在。
39 「我們為他在猶太人之地和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作見證。他們竟把他掛在木頭上殺了。 40 第三天,神叫他復活,使他顯現, 41 不是顯給所有的人看,而是顯給神預先所揀選的見證人看,就是我們這些在他從死裡復活之後,與他一同吃喝的人。 42 他吩咐我們向眾人傳講,鄭重地見證他是神所命定的,要審判活人死人的人。 43 眾先知都為他作見證,說,凡信他的人,都必因他的名得蒙赦罪。」
44 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 45 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見聖靈的恩賜也澆灌在外邦人身上,就都驚訝。 46 因為聽見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
概論
使徒行傳第10章的場景在基督教歷史中意義非凡,因為它標誌著一個關鍵時刻:外邦人,就像猶太人一樣,現在可以領受神的恩典、救恩,並被揀選成為神的子民,一個君尊的祭司。 外邦人和猶太人如今合而為一!
福音已經成為一條救恩之路,使萬國萬民都能成為神的子民。在當時,這是一個帶來巨大喜樂的場景。
然而,儘管這扇門向所有人敞開,但並非所有人都能進入。
讓我們再次看看使徒行傳 10:41-43:
41 他不是顯給所有的人看,而是顯給神預先所揀選的見證人看,就是我們這些在他從死裡復活之後,與他一同吃喝的人。 42 他吩咐我們向眾人傳講,鄭重地見證他是神所命定的,要審判活人死人的人。 43 眾先知都為他作見證,說,凡信他的人,都必因他的名得蒙赦罪。
雖然這條路向所有人敞開,但特定的命令是給予被揀選的見證人的。這些人是與復活的耶穌一同吃飯的人,是那些受命向全地作見證,證明耶穌是審判活人死人的人。透過他們,一些人來相信耶穌,並藉著他的名得到罪的赦免。
這暗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所有人」和「被揀選的見證人」。而審判則是由耶穌來執行。
[馬太福音 25:31-33] 31 "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他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 32 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 33 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
綿羊和山羊,天堂和地獄,那些只聽道而不行道的人和那些聽道並遵行的人...
懶惰的僕人和忠心的僕人,那些預先預備了油的和那些沒有預備的...
聖經用了大量的語言來區分這兩個群體,而這些區分大多直接來自耶穌自己。
然而,這些比喻中左邊的那些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並不是從未聽說過耶穌的人。他們知道耶穌,有些甚至口稱「主啊,主啊!」
因此,基督徒必須屬於被揀選的見證人這個群體。
但如果耶穌的「被揀選的見證人」是主的綿羊和忠心的僕人,最終進入神的國,那麼那些沒有被揀選的人豈不是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嗎?
我們現代人的理解和語言的局限性常常使我們認為「被揀選」意味著有人特別指名我們。
然而,在耶穌講的婚筵比喻中,祂如何描述那些蒙召的和那些被揀選的呢?
在那個比喻中,「蒙召」是指有人出去直接分發請柬。但「被揀選」在那個比喻中幾乎與我們通常的理解相反。那些接受了國王的邀請並作出回應的人,被描述為被揀選的。
因此,結論是這樣的:
[馬太福音 22:14] “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天堂向所有人敞開,但被揀選的人卻是特定的。
最終,在這個比喻中,耶穌強調那些回應了邀請的人才是「被揀選的」。
所以,有一點是清楚的:聖經中「被揀選」的意義與我們通常的理解大相徑庭。
更令人困惑的是,「被揀選」這個詞總是過去式:「已經揀選」、「從創世以來就揀選了」。
當你聽到這些表達時,你有何感受?
它讓我們聯想到宿命論,認為生命早已註定。
[加拉太書 1:15-16] 15 然而,那把我從母腹裡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神, 16 既然樂意把他的兒子啟示在我心裡,叫我把他傳在外邦人中,我就沒有立刻去跟任何人商量。
保羅說他從母腹裡就被揀選,要成為向外邦人傳講耶穌的福音使者。他是在說,在他出生之前,一切都已經決定了。
事實上,聖經中有許多這樣的表達,給人一種一切都已註定的印象。
然而,與此同時,聖經也將神描繪成會發怒、會懲戒、會警告我們錯誤的選擇和罪惡,仿佛我們擁有自由意志。
那麼,這難道不公平嗎? 這難道不意味著試圖殺大衛的掃羅王,或背叛耶穌的加略人猶大,只是在扮演一個預先編排好的劇本嗎?
我看過神學生因為這個問題而失去信仰,也遇過年輕人為此掙扎。
這種困惑的產生是因為聖經是無限的神與有限的人同時出現的書,它同時談論著永恆的神國與有限的地球。
它包含了人類理性難以同時掌握的兩件事的記錄。
對我們來說,時間像一條線一樣連續流動。它永不停止;甚至在這一刻,它也在流動。但對神來說是一樣的嗎?
絕非如此。耶穌復活後同時向多人顯現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這意味著神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
那麼,神能這樣做嗎?
神能否觀察我們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一件事,看我們如何反應,然後利用這個結果來改變我們的過去?
從邏輯上講,如果神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全能者,那麼,當然是可能的。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神可以看到我們的現在並改變我們的過去。當然,這也改變了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因此,我們決定接受邀請是我們自由意志的行為,通過這種接受,我們成為神預先揀選的人。這就是「預先揀選」的意義。
我們現在對神邀請所做的決定改變了我們的過去,創造了永恆的差異,而沒有人察覺到。
彼得向哥尼流傳道的這個場景宣布,萬國萬民,從猶太人到外邦人,現在都蒙了邀請。 一份邀請為所有人預備好了。
然而,最終並非所有人都會被揀選。聖經不斷地警告和闡明,責任在於那些輕視邀請、認為自己有足夠時間而拖延回應、或乾脆拒絕邀請的人。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彼得在宣揚福音向所有人敞開的同時,也強調他自己是一個特別被揀選的見證人。
他是在呼喊:「你們這些現在已領受耶穌邀請的人,要像我一樣成為被揀選的人!」
他不僅僅是說:「從現在開始接受耶穌為一個新的神並敬拜他!」它的意思是:「成為他復活的見證人。與他一同吃喝!參與聖餐,並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與他同行!」
在今天的經文中,領受了邀請的哥尼流、他的家人和朋友們發生了什麼?
讓我們看看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
44 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 45 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見聖靈的恩賜也澆灌在外邦人身上,就都驚訝。 46 因為聽見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
這發生在彼得宣講福音的時候。這些人是外邦人,但他們卻表現出通常在虔誠的基督徒身上看到的行為,比如舉起雙臂向天敬拜。
看到他們都用不同的語言讚美和唱「哈利路亞」,雙臂伸向天空,就像門徒們在五旬節聚集在馬可樓上一樣,那一定是一個真正溫馨的景象。
他們只聽到了福音的片段,不是嗎?他們沒有做決志禱告。他們甚至沒有先受洗,因為他們想要相信。那麼,聖靈是怎麼降在他們身上的呢?
讓我們再讀第44節:
44 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
它說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
在第44節中,「道」這個詞不是典型的 Logos 而是 Rhema。
Logos: 指的是客觀、普世、成文的神的話語(聖經)。 Rhema: 指的是成文的 Logos,透過聖靈的光照,在信徒的生命中成為一種個人化、動態的經歷,激發信心和順服,如同一個活的聲音。
因此,這揭示了聖靈降臨在哥尼流、他的家人和朋友中那些積極將彼得傳講的信息視為專門賜給他們的人身上。
他們甚至還沒有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但因為他們以這樣的態度聽道,這被看作是他們已經做了決志禱告。
這就是為什麼在他們身上發生了與門徒在五旬節所經歷的相似的聖靈可見的降臨。
四種土的比喻
耶穌也大大強調了人應該如何聽道。
[馬太福音 13:19-23] 19 "凡聽見天國的道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裡的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20 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 21 只因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22 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結不出果實來。 23 撒在好土裡的,就是人聽了道,明白了,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第一種土的人不明白神的話,這與智力無關。事實上,門徒們自己聽到比喻時也不明白。然而,他們認真對待,並真心想知道它的意義。
但那些輕視它與自己無關的人,他們的心就像「路旁」一樣。
第二種人馬上歡喜領受。他們的回應比任何人都快。但就像只有薄薄一層土壤的石頭地,種子發芽很快,卻在一天內枯萎。這種模式重複出現——一時的恩典經歷之後,很快又回到他們舊有的生活方式。因此,他們不僅不結果實,他們處於健康狀態的時間也非常短。
第三種土代表那些過分沉迷於這個世界的人。他們不斷地因對未來的擔憂和對更多財富的誘惑而失去活力。世俗的事似乎太重要了,以至於他們總是猶豫不決,不願跟隨神。
第四種土代表那些聽到神的話語時,將它作為 rhema 領受並付諸實踐的人。他們是那些接受神給予的機會和挑戰的人。他們將神的旨意置於一切之上,並以誠摯的態度、信靠神來回應。這些人活出結出果實的生命,遠遠超出他們自己——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
主在福音書中兩次講述這個比喻,不僅僅是為了指出和責備。祂是在邀請我們成為好土,並分享祂的喜樂!
在每個領域都總能找到好土的人是很少見的。
即使是那些大部分時間都活得像好土的人,在人際關係或固執的領域仍然會跌倒。主希望他們反思這段信息,以便他們能活出神豐盛祝福的生命。
我們不必自己去耕耘那片土地。我們只需要以謙卑和善良的心,好好地聽主賜給我們的道——rhema。
主所做的事
[腓立比書 2:12-13] 12 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 13 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
如果你仔細看這段經文,你會發現一個邏輯上的矛盾。
它強調門徒將通過自己勤奮的順服來獲得救恩和祝福。
然而,緊接著的下一節,第13節,卻說神在你們心裡運行,把願望放在你們裡面,並使你們能夠行動。不是你,而是神在行動。神澆灌了願望,最終,是神成就了這些願望。這難道不是一個明顯的矛盾嗎?
然而,這在聖經和基督徒的生活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悖論。
試著稱讚一個你認為真正忠心的基督徒!他們會如何回應?他們會像這樣回應:
「都是主做的;我只是在場。是主做的。」
當我向那些在宣教工場上辛勤付出的同工表達感謝時,他們都承認:「都是主做的。」
他們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他們是發自內心地這麼認為,不得不這麼說。
保羅,在使徒中忍受最多苦難並執行最多事工的人,最終承認他的事工算不得什麼。
保羅不是只是假裝謙卑。他真誠地知道,他只是最親密地見證神透過他工作的見證人。
當我們進入使徒行傳的中間部分時,我們會再次遇到保羅的旅程。他宣教旅程最短的一段是在路司得度過的一個晚上。甚至在我們熟悉的腓立比,他也只進行了幾天的短期宣教。
然而,在這短暫時期發生的簡短記錄,在過去的2000年中卻永遠改變了無數的生命,不是嗎?它結出的果實是多麼豐盛?保羅是好土,很好地聽從了主的話語,主也信守了祂的應許。
所以,即使我們的團隊只待了一個星期,那也絕不是一段短時間。我們比一年中任何時候都更專注於主,更傾聽祂的聲音。當神在那段時間同在時,這就足夠了。
我們新澤西教會的一位弟兄和我們一起去,經歷了巨大的恩典,回家後,他在那天凌晨4點之前寫了20頁的見證。他說他立刻寫下來,因為他不想忘記。當我請他發給我時,他發了20頁的見證,包含英文和韓文,說我可以與其他人分享。
我一收到,眼睛就充滿了淚水,一口氣讀完了整個見證。這位弟兄純粹地、毫無保留地寫下了他內心的掙扎,儘管寫得有些雜亂無章,但看到他孩子般的興奮和喜樂,以及神如何帶領他走過每一步,我的心充滿了感動。
你還記得耶穌和使徒行傳中的門徒如何為了找到一個人而踏上艱難的旅程嗎?
同樣的主以同樣的方式帶領了我們,並向我們展示了同樣的事情。
走耶穌的道路,經歷耶穌所感受的喜樂——這就是被揀選的見證人的喜樂。
看到一個曾經非常叛逆的男孩高舉雙臂,臉上充滿了情感,哭著喊出幾十遍「Holy Forever」,或者一個弟兄,他妻子在家聽讚美詩時他曾經感到非常不舒服,現在卻一整天重複播放著這首歌...
這難道不讓你充滿情感嗎?這難道不帶來火熱的喜樂嗎?
無論他們的職業是什麼,基督徒留在這世上是為了見證這樣充滿情感和喜樂的時刻。主把我們留在這裡,是要我們參與這樣的工作。
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最終會確信:「我不是自己找到主的。主愛我並揀選了我。祂從我母腹裡就揀選了我,要我與耶穌同行,要我從紐約到萬國萬民、到南達科他州分享耶穌。因著神的恩典,我成了我現在的樣子。」這就是我們將要承認的。
然後,主的話語和應許將會一個接一個地變得清晰,聽起來就像是針對我們的愛語。
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人,需要更慢、更深思熟慮的步伐和更多的停頓。
但當我們看到主對他們偉大的夢想成為我們內心的渴望,並看到這些渴望繼續被實現時...
如果你渴望這樣的生命,那麼每一天,每一刻,都要仔細聆聽主的邀請。以一顆謙卑善良的心,像好土一樣,作出正確的回應! 如此,你將越來越多地經歷被揀選的喜樂。
如果你仍然在努力分辨主的邀請,就遵循貫穿整本聖經、由神所建立的原則。
作為你們的牧師,我會告訴你們祝福的原則:活出實踐 hesed(慈愛) 的生命,這是神所喜悅的,勝過獻祭。讓 mishpat(公義) 成為你生命的標準。在「我」之前先考慮「我們」。當有機會為主相遇時,選擇放棄個人的舒適。做到這一點就足夠了。這就是使生命和祝福滿溢的 mishpat 原則。
考慮社群而非自己,意味著選擇饒恕而非報復,選擇和解而非逃避。
隨著你日漸成熟,你將在特殊情況下越來越能分辨出主具體而詳細的旨意。
當我們繼續喜樂地回應主的邀請時,我們的過去將繼續被轉化為「被揀選」,最終,我們的現在、未來和永恆都將與主的旨意對齊。那麼,我們怎能不結出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果實呢?
朋友們,今天我們再次蒙了呼召。
讓我們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