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被追赶的路与蒙呼召的路

日期: 2025年10月5日

主题: 被追赶的路与蒙呼召的路

经文: 使徒行传 12:19-25

19 希律派人搜寻,没有找到,就审问卫兵,下令把他们处决了。然后,希律离开犹太,下到凯撒利亚,住在那里。 20 希律一直恼怒泰尔和西顿的人。他们现在联合起来去见他,先取得了王的内臣伯拉斯都的支持,然后向希律求和,因为他们的地区需要从王的领土得到粮食供应。 21 到了约定的日子,希律穿上王袍,坐在宝座上,向民众发表演说。 22 民众高喊:“这是神的声音,不是人的声音!” 23 希律没有归荣耀给上帝,所以主的一位使者立刻击打他,他被虫子吃了,就死了。 24 但上帝的道继续传开,越发兴旺。 25 巴拿巴和扫罗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就带着那也叫马可的约翰,从耶路撒冷回来。

概述

因彼得的逃脱而怒火中烧的希律王,立刻动身前往凯撒利亚,那是一座需要十多天路程的遥远城市。圣经也记载了巴拿巴、扫罗和马可正走向安提阿,那个目的地比凯撒利亚更远,但实际上走的却是同一条路。

尽管他们走在同一条路上,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截然不同。在目的地等待他们的命运,也如天堂与地狱般天差地别。

希律·亚基帕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他超越了分裂和衰弱的上一代。尽管是罗马的附庸,但他像他的祖父大希律一样,统治着一个统一的王国。

今天的经文显示,不仅以色列,连周边的国家都在迎合他,并极力地称颂他。

然而,他看起来却一点也不从容。他活着,就好像被什么东西追赶着一样。

19 希律派人搜寻,没有找到,就审问卫兵,下令把他们处决了。然后,希律离开犹太,下到凯撒利亚,住在那里。

真正奇怪的是,他执意要抓回彼得,并在抓不到时勃然大怒。他本可以逮捕其他门徒来替代彼得,尽管效果可能不同。

这表明,希律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死囚的越狱事件。他觉得这是他绝不愿承认的个人失败。

因为无法面对那个失败,他立刻逃往了遥远的凯撒利亚。

然而,即使在那里,与周边城市的争端也时有发生。经文记载,希律“一直恼怒”泰尔和西顿的人。这个表达不仅是生气,更是无法掩饰愤怒并诉诸暴力的样子。

尽管他是统治整个以色列的王,但他表现得却像一个得不到满足就乱扔玩具的孩子。

最终,他的怒气得以平息,也是因为泰尔和西顿的领袖们,通过说服和游说希律的内臣伯拉斯都——一个离王非常近的人——才得以化解。他们用某种东西安抚了他。

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但希律自豪地穿上的“王袍”很可能就是泰尔和西顿送来的贿赂。当时,腓尼基的泰尔和西顿是纺织和染色技术最发达的地区,在古代,服装是非常贵重的礼物。

约瑟夫斯,一位犹太裔的罗马历史学家,留下了关于圣经时代的详细历史记录,他也记载了今天经文中的事件。我直接引用他的话:

“节期的第二天,他穿上一件完全由银子制成、质地奇妙的衣服,清晨进入剧场。那时,他衣服上的银子,被初升太阳的光芒照耀,反射出惊人的光彩,光芒四射,令凝视他的人感到敬畏。”

聚集的地点是凯撒利亚的竞技场——一个圆形剧场。心情大好的希律,穿着那件银制的、华丽闪亮的王袍,得意洋洋地出现了。

约瑟夫斯的记录和圣经都同样见证,当穿着闪亮华服的希律开始演说时,人们开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称这是“神的声音”,而不是人的声音。

约瑟夫斯也详细地记录了这一事件。我再次引用他的话:

“于是他的奉承者们立刻从各处喊叫(虽然不是为他好),说他是一个神;他们还说:‘求你怜悯我们;虽然我们至今只把你尊为一个人,但从今以后,我们将承认你超越凡人的本性。’对此,王既没有斥责他们,也没有拒绝他们不敬的奉承。但他随后抬头一看,看见一只猫头鹰停在他头上的一根绳子上,立刻明白这只鸟是厄运的使者……一阵剧痛在他的腹部出现,并且来势汹汹。于是他看着他的朋友们说:‘我,你们称为神的,现在奉命要离开这生命;天意如此斥责你们刚才对我说的谎言;我,被你们称为不朽的,马上就要被死亡带走。但我必须接受天意的安排,因为这是上帝的意愿;我们绝没有活得不好,而是活得辉煌而幸福。’他说完这话,痛苦变得更加剧烈。他立刻被抬进宫殿;他很快就会死去的谣言四处传播……在腹痛中煎熬了五天之后,他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四岁,在位第七年。”

人们称他为神,赞美他……这是一种亵渎的奉承,对罗马人来说尚且难以忍受,对犹太人来说更是如此。然而,希律没有制止人们,反而非常享受这种奉承。

圣经简略地记载他立刻被虫吃了,而约瑟夫斯则记录说,他在剧烈的腹痛中又痛苦了五天才死去。

然而,在这两份独立的记录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惊人而独特的共同点。它们共享五个核心要素:①在凯撒利亚举行的活动,②王华丽的衣服,③民众的神化,④他没有拒绝的骄傲,⑤以及突然而可怕的死亡。

此外,约瑟夫斯还详细记载了希律家族的其他事迹,将希律·亚基帕描绘成一个足智多谋、善于与人打交道的人物。他很受欢迎,因为他迎合了犹太宗教领袖的愿望,并与罗马皇帝保持了良好关系,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他的结局显然是如此悲惨,但仅仅是结局悲惨吗?

在戈登·麦克唐纳的《内在世界的秩序与属灵成长》一书中,他比较了两种人。

主题被追赶的人 (Driven Person)蒙呼召的人 (Called Person)身份认同以“做”为中心 (Doing)以“是”为中心 (Being)动机外在压力 (External Pressure)内在呼召 (Internal Calling)成功的标准成就 / 拥有 (Accomplishment / Acquisition)顺服 / 忠心 (Obedience / Faithfulness)生活节奏忙碌 / 匆忙 (Busyness / Hurry)平安 / 安息 (Peace / Rest)灵性义务 / 形式 (Duty / Formality)中心 / 源头 (Center / Source)人际关系肤浅 (Superficial)深刻 (Depth)失败恐惧 / 灾难 (Fear / Disaster)成长 / 机会 (Growth / Opportunity)生命方向由外而内 (Outside-In)由内而外 (Inside-Out)

Export to Sheets

首先,他们身份认同的根源完全不同。被追赶者的身份认同完全基于他所做的事,即他的表现。他的自我价值就像一支不稳定的股票,随着成就曲线的起伏而暴涨暴跌。

一个成功的项目让他暂时感受到存在的理由,但一个小小的失败就能将他推入一文不值的深渊。他永远无法从为了证明自己价值的行为跑步机上下来;他的内心总是充满了对自己的评分和评估,嘈杂不堪。

相反,蒙呼召者的身份认同深深地锚定在他在上帝里的存在本身,而非他的成就。他的价值不是一个需要获取的目标,而是一份已经赐予的礼物。这种确信赋予他一种深刻的内在安稳,不易被外部环境或他人的评价所动摇。

他享有以感恩接受成功、以恩典遮盖失败的自由。他从必须证明自己的艰苦劳动中解放出来,按着本来的样子享受平安。

第二,驱动他们生活的动机在性质上有所不同。被追赶者的一天是由他人的期望、竞争对手的成功以及对可能落后的模糊焦虑所决定的。他并非朝着一个真正的目标前进,而是在逃离名为失败的幽灵。

因此,就连他的热心也不是纯粹的热情,而是深层缺失感和恐惧的另一种表现。相比之下,蒙呼召者是自愿前进的,他被源于与上帝深度相交的内在呼召和使命感所引领。他倾听内在安静的声音,而非外界的喧嚣。

这个呼召为他的生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在众多选择面前辨别轻重缓急的标准。他不是被动地回应外部要求,而是根据自己的呼召主动地献身。

第三,他们对时间和安息的态度不同。对被追赶者来说,时间是不断压迫他的暴君。日历上的空白对他来说是生产力不足的威胁。他认为休息是无法承受的奢侈,甚至是懒惰,他无视身体和灵魂的尖叫,奔向耗尽。

但蒙呼召者明白,时间不是需要征服的对象,而是需要智慧使用的礼物。他知道,真正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源于一个秩序井然、得到充分休息的灵魂。

因此,他刻意确保有独处、静默和安息的时间。这不仅仅是为了逃避工作,而是为了获得力量和智慧以更好地承担工作的神圣时间。他的生活有着健康的工作与休息的节奏。

第四,他们人际关系的深度不同。被追赶者常常夸耀自己人脉广阔,但他的关系大多是功能性的,其价值很容易根据对他的成功有多大帮助来衡量。因为他没有时间和情感的余地去投入到深刻的友谊中,所以即使被许多人包围,他仍感到深深的孤独。

另一方面,蒙呼召者将人际关系视为实现他呼召的最宝贵的部分。他珍视爱、信任和社群本身的价值。因此,他深度地投入到与人的关系中。

他懂得显露自己的软弱,并能体恤他人的痛苦,他培养的是赋予生命的关系,而非消耗能量的关系。

第五,他们面对失败的态度不同。对被追赶者来说,失败如同身份认同的死亡。它不仅仅是一个事件,更像是对他存在价值的最终判决。因此,他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推卸责任,不愿承认自己的弱点。

这最终造就了一个脆弱而虚假的自我。相反,对蒙呼召者来说,失败是痛苦的,但并非致命。他的身份认同在上帝的恩典中是安稳的。失败不是对他灵魂的审判,而是他旅途中的一个教训。

对他来说,这反而成为学习谦卑、更深体验上帝的饶恕,以及培养对其他跌倒者怜悯之心的机会。

总而言之,被追赶者过着一种“由外而内”的生活,对外部的标准和压力做出反应。而蒙呼召者则过着一种“由内而外”的生活,用源于与上帝关系的内在秩序和力量来面对世界。

在今天的经文中,巴拿巴、扫罗和马可虽然几乎没有被提及,只是简单记录了他们的下一个目的地,但他们正是与希律形成对比的、蒙呼召的人。

他们带着安提阿教会筹集的救济捐款来到耶路撒冷,帮助那些陷入严重经济困境的教会。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大的事件。雅各被公开斩首,彼得也被捕,即将被处决,后来天使救了他。

外面发生着如此暴风骤雨般的事件,圣经对这些重要人物却异常安静。这是因为他们正平静而坚定地承担着托付给他们的使命。你看到这其中的差别了吗?

巧合的是,在他们返回安提阿的路上,遇到的最大城市正是凯撒利亚。毫无疑问,当他们经过那座城市时,最大的新闻就是:希律王受了上帝的咒诅,突然死去了。

最终,巴拿巴和扫罗一行人,成了最先得知希律王死讯的门徒——那个残忍杀害了他们的弟兄雅各,并为了自己的声望企图处死彼得的王。

他们走过同一条路。乘坐着华丽王室马车、有无数士兵随行的希律王,却被肉眼看不见的虫子悲惨地杀死了。

而巴拿巴和扫罗,仅仅为了帮助受苦的弟兄这一个目的,从安提阿步行了至少两周多的遥远路程,倾其所有地给予和分享,然后再次步行返回,他们却享受着平安。

正如经文所见证的,上帝的道在凯撒利亚、在耶路撒冷、在安提阿,更在巴拿巴和扫罗的心中兴旺起来。

想一想,那些过着光鲜亮丽人生的名人中,真正幸福、美好地走完一生的人,真是屈指可数。不是吗?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羡慕他们呢?

你被什么所驱动?你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你与人交往的理由是什么?你所有选择和决定背后最诚实的动机是什么?

如果对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因为我爱上帝”,那么很可能就是出于某种忧虑和恐惧。而可悲的是,一个被恐惧驱动的人,会渐渐变得除了自己谁也无法去爱。

自然而然地,别人也很难真心去爱那个人。最终,连那个只剩下孤单一人的自己,也无法去爱了。他失去了爱本身。

但是,经上说:“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这并不是因为上帝贪心,要我们如此爱祂、将所有荣耀都归给祂。

这是因为这对每个人都是最好的。上帝就是爱,祂配得被爱和荣耀。当我们爱上帝、将荣耀归给上帝时,我们也变得合宜。因为当我们尽心尽力地爱上帝时,我们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最大的平安,并能完全地享受喜乐!

同样的路程,若是被追赶着走,会是多么沉重、多么喘不过气、多么疲惫不堪?你现在不想摆脱那样的状态吗?同样的路,如果能从容无惧地走,就不再是苦差事,而能成为享受。

当你有了这份从容,那些你曾看不见的祝福就会一个接一个地显现出来。你也能成为一个能欣赏那些匆忙路过的日常迷人景象的人——野花的芬芳和色彩。那些像野花一样四处散落的感恩碎片,也只有在你不再被追赶、拥有从容时,才会映入眼帘。

蒙呼召之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有一位呼召他的主。

而呼召我们的那一位,是创造了数亿星系的、超乎想象的伟大主宰,同时,祂也认识我这个与之相比如尘埃般渺小的我。祂知道我的名字,用慈爱的眼光永远注视着我。如果祂在呼召我,对我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回应并跟随。

所以,当我们走在那条路上时,我们才能尽情欣赏周围的风景,才有余力去握住别人的手。这就是主想要赐给我们的生命。

上周,主邀请我们通过“祷告”来分享爱。当我们祷告时,我们就会明白主的心,就会更爱祂,而那份爱就会从内而外地流淌出去。

我们后来会知道,现在与他们同行的约翰·马可,非但没有成为巴拿巴和扫罗的帮助,反而成了导致两人争论并分道扬镳的因素,是个令人头疼的人物。在那种时候,人会感到挫败和空虚。

然而,又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个马可不知不觉中成长为一位被巴拿巴、保罗和彼得都高度赞扬的同工,甚至还写下了《马可福音》。对于巴拿巴和保罗来说,看到如同儿子般的马可有这样的成长,是何等的自豪和巨大的喜乐?那种喜乐胜过任何宝藏。

看着我们的属灵朋友、属灵儿女茁壮成长……那就是最大的喜乐。

同时,巴拿巴和保罗在带着令人头疼的马可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忍耐和爱,他们自己也成长了。尽管这是走在跟随上帝呼召的路上,并非没有痛苦和问题……但最终,就像约翰·马可一样,这些都会成为我们天上的喜乐……成为我们的冠冕。

正如主的应许,对跟随呼召的人来说,万事都互相效力,最终必然会结出美好而尊贵的果实。

一个人出生,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若能留下一个比自己更美好、更出色的果实,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人生了。那才是真正的成功,不是吗?如果为了主托付给我的那一个人能成为那样的果实,我需要撇下我的私欲和自私,更敞开我的双臂……如果我能如此完成我的使命,照我所蒙的呼召……

没有比那更好的感觉了。没有比那更成功的人生了。

让我们祷告。愿这个教会,愿你们,都能成为那样的果实,并为他人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