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 敬畏神的人啊,请听
/使徒行传第66讲 - 敬畏神的人啊,请听 日期:2025年11月16日 经文:【徒13:16-20】
使徒行传 13:16-20 (NIV)
16 保罗站起来,打手势,说:“以色列人和一切敬畏神的人,请听! 17 以色列民的神拣选了我们的祖宗,当百姓寄居埃及时,高举他们,用大能的手领他们出了那地。 18 他在旷野抚养他们约有四十年。 19 他既灭了迦南地的七族,就把那地分给他们为业。 20 这一切历时约有四百五十年。此后,他给他们设立士师,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时候。
概要
保罗和巴拿巴一行人抵达了彼西底的安提阿会堂,并参加了那里的聚会。 那时候,耶路撒冷的圣殿还在,所以敬拜(献祭)只能在圣殿里进行。在安息日聚集在会堂的这种仪式被称为“聚会”或“集会”。
当时会堂聚会的顺序是: 首先,他们会诵读“Shema”(听命篇)。
申命记 6:4-9 (NIV) 4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 5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 6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 7 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8 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 9 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
然后,他们会像唱歌一样同颂“共同祷文”。 他们会诵读“妥拉”(Torah)——即律法书。 接着,他们会读一段与律法书主题相关的先知书。 之后,就是讲道和劝勉。
这个顺序是不是很熟悉? 当今教会的礼拜也非常相似:我们像诵读“Shema”一样齐颂主祷文,在带领者的带领下一起唱诗,然后宣读圣经经文,接着就是讲道。
其实,这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犹太会堂的聚会方式被初期教会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下来。 保罗、巴拿巴等门徒也完全不认为自己是在传播一个新宗教,而是认为他们正在对犹太教进行“宗教改革”。
但是,会堂的“聚会”和教会的“敬拜”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差异。 当时在会堂里的是“聚会”,而我们称之为“敬拜”。 “敬拜”原本的核心是“献祭”,即献上祭物。这就是为什么在犹太教中,只有在圣殿才能献祭,因为那里才能将动物献在祭坛上。
然而,对我们来说,那完美且永恒的祭物已经献上,所以我们不再需要献上实物的祭物。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得以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 这就是将我们的生命——当作活祭献上!我们通过活出耶稣基督(那真正的祭物)的样式,来献上真实的敬拜。我们通过宣讲真理,并按照真理生活来敬拜。
犹太教是当摩西从神那里领受话语,并写下摩西五经(律法书)时,才被制度化为一种宗教的。 神赐给百姓的律法和这个宗教本身不可能有什么问题。但是,不知不觉中,它成了一个没有神的同在、只剩下形式和外壳的死宗教。
因此,耶稣和门徒们试图恢复信仰的本质。
那么,信仰的本质是什么?一位律法师曾问过耶稣同样的问题。
马可福音 12:29-31 (NIV) 29 耶稣回答说:“第一要紧的,就是说:‘以色列啊,你要听,主我们神是独一的主。 30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 31 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
耶稣也准确地引用了“Shema Yisrael!”(以色列啊,你要听!)。 这再次强调了,问题不在于犹太教或律法本身。
但是,耶稣在这里加上了一条:“其次就是说”。 然后祂说,“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 这意味着,这两条诫命是同等且最大的诫命。
事实上,这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有人尊重我、爱我……他能虐待和鄙视我的孩子吗? 同样地,一个爱神的人,不可能鄙视神的儿女。 如果他能做到,那么他其实是在欺骗自己,他连神也不爱。 约翰一书正是这么说的。
在旧约中,神有时会非常明确地表达祂的心情,其中之一就是在何西阿书。
何西阿书 6:6 (NIV) 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 喜爱认识神,胜于燔祭。
这里的“怜恤”就是“Hesed”(慈爱),指的是那种照顾孤儿寡妇的牺牲的爱。 所以,“Shema”的根本是爱神,而这必须通过关爱和爱护邻舍来体现!这就是它的意思。
但是,当耶稣来的时候,以色列的状态是怎样的呢?是颠倒的。 他们极其彻底地献上各种祭祀,却几乎看不到爱。
耶稣治好了那些受苦一生的病人和瞎子。 这些都是他们在会堂里每周都见到的人……但看到他们被治愈时, 他们一点也不高兴,反而拿耶稣在安息日治病这事来找麻烦,并盘问那些被治好的人。 这里有爱吗?一点也没有。
他们努力按照律法生活,这本身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他们没有核心,没有信仰的本质——爱。
神之所以赐下复杂繁琐的律法,也是为了让他们不要敷衍了事。 通过经历繁琐的过程,是为了让他们能再一次在内心深处谦卑下来。
我们在圣经中已经看到,神通过摩西建立的犹太教是如何堕落的。在我们的历史中,我们也目睹了罗马天主教几乎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堕落。
我们可以知道,这不是教义或宗教本身的问题。 这是人的问题。 那么,宗教改革之后的教会就没问题了吗?
圣经中充满了关于人类这个问题的论述、警告和例证。 这就是不“敬畏”神。更清晰的表达是,不“惧怕”神。
今天保罗开始讲道时,他呼唤说:“敬畏神的人啊!” 在英语中,这些人被称为“God-fearer”(惧怕神的人)。
圣经将人类分为两种人:惧怕神的人,和不惧怕神的人。 神应许赐福和拯救给那些惧怕祂的人,并警告那些不惧怕神的人将受到审判和灭亡。 通过许多时代和许多人物的故事,圣经不断地向我们展示这两种故事。
在英语中,这个词明确地翻译为“fear”(惧怕)。原文是“phobeomai”,是“phobia”(恐惧症)的词源,意思是恐惧。但在韩语中,它经常被翻译成“경외하다”(敬畏)这个宗教词汇。 正因如此,这个词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了。
这是因为“惧怕”这个词本身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负面感受,让我们产生抗拒。 但是,圣经中有一处经文,我们无法用别的词来翻译。
马太福音 10:28 (NIV)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 惟有那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
这是同一个词,但在这里它的意思变得非常清晰。 耶稣是在说:不要惧怕那些世上的威胁,他们最多只能杀死你的身体。相反,要惧怕那能将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神!
这两种惧怕就像硬币的两面,是相对立的。 如果你不惧怕神,你就会惧怕世界。 换句话说,惧怕世界意味着你对神的惧怕不够。
耶稣是在说,惧怕神是一件好事,是我们不可或缺的。
箴言 1:7 (NIV) 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 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
不惧怕神的人,实际上就是轻视和藐视神的人。 惧怕耶和华!这才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信仰基础。
但是…… 圣经里不是也说了几百次“不要惧怕!”吗? 这正如耶稣的教导:“要因着惧怕神,而不去惧怕世界!”
可能有人会想:“神就是爱。牧师,你在说什么呢?”
但是,大家想想,你们有小孩吧。 总是在你怀里抱着,等孩子长大开始走路了,你以为会轻松一点…… 但你一刻也不能把视线从他们身上移开,对吧?他们总要摸那些绝对不能碰的东西。 他们会笑嘻嘻地冲向危险的地方。
那一刻,妈妈会怎么做? 她是不是会用最可怕的声音喊孩子的名字,大声到孩子几乎吓得跳起来? 那声音可能连她自己都吓一跳,连旁边的丈夫都吓得僵住? 她必须这么做。为了保护她所爱的孩子,她必须成为最可怕的人。
但是,如果孩子对那种声音一点也不怕,那会怎么样? 如果一个小孩完全不怕妈妈,把妈妈看得很“好欺负”,那问题就大了。 那真的非常危险。
当以色列人占领迦南地时…… 在那片应许之地上,以色列人享受着极大的丰腴。 约书亚之后,士师时代来临, 完全相同的模式不断重复。
是什么模式? 当富足持续一段时间,他们就开始犯罪,甚至拜偶像。 然后会怎样? 遭受外来攻击和压迫的惩戒时期就来临了。
直到那时,以色列才会在痛苦中悔改,呼求神。 那时,士师登场,拯救濒临灭亡的以色列。
但这个模式不只是重复,而是越来越严重…… 到了参孙的时代,连士师自己也堕落了。 大家对参孙的故事都非常熟悉,对吧?
作为士师,参孙去见外邦女子大利拉,这件事本身就是罪。 但他不仅见了,甚至在知道大利拉在充当敌人的间谍之后…… 在被出卖了好几次之后,他还是回到了那个女人身边。
最终,他把力量的秘密告诉了大利拉,导致头发被剃,力量被夺。参孙直到双眼被挖出,沦落到悲惨的境地,才离开了大利拉。
罪,就像毒品一样。 它用快乐诱惑你,让你上瘾,把你变成奴隶,然后在你变得悲惨时抛弃你。
但是,参孙可能对神没有信心吗? 他自己就是一个神迹啊!他能否定是神赐予了他凡人没有的能力吗? 他显然是有信心的。
问题出在哪里?他没有惧怕神。 当罪的诱惑来临时,他对神的惧怕,不足以让他抵挡诱惑。
为什么人们会犯罪,后悔,然后又重蹈覆辙? 这不一定是因为他们不信神,对吗?
刚才箴言里说,“惧怕”的反义词是什么? 是“轻视”、“藐视”。 轻视,就是明明在这里,却当作不在。 就是对祂的话充耳不闻,不受祂的任何反应或影响。
相反,“惧怕”是什么样的? 当我们大脑的杏仁核发出“有重要事情发生!”的信号时,交感神经系统就会被激活,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结果,会出现以下症状: 心跳加快(心怦怦跳) 呼吸急促 手心出汗 胃部收缩感 能量飙升 所有的感官都高度集中在那个对象上。
刚才“Shema”是怎么说的?
申命记 6:5 (NIV) 5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
尽心、尽性、尽力——这就是高度集中。 意思是,你的生活要高度集中在神身上。
第8节说,要把这“Shema”系在手上,戴在额上。 所以,犹太人祷告时,真的会把装有“Shema”经文的“Tefillin”(经文匣)缠在手臂上,戴在额头上。
为什么是头和手? 意思是,你所有的思想、所有的行为,都要以爱神为标准。
但是,当我们的思想开始走向不爱神的方向时,当我们的行为试图去做不爱神的事情时……我们理应感到惧怕,理应感到羞愧。
如果我没有回避那份惧怕,如果我没有自欺,而在那一刻惧怕了神…… 我们的人生中,现在会有多少重大的后悔和叹息能得以减少?
各位,神现在在哪里? 神现在明明与我们同在,你们能感觉到、意识到吗? 也许,一周之内,再没有比现在这一个小时更专注于神的时间了。
但是,当礼拜结束,当这一个小时过去后,神去哪儿了? 还是说,神依然在那里,只是我们的心分散到千万个地方去了? 以至于我们几乎意识不到祂的存在,仿佛主已经离开,回到了遥远的宇宙天国? 如果是这样,那么惧怕神真的是一件坏事吗?
如果学生“不怕”老师,学校就会一团糟。 如果孩子“不怕”父母,家庭又会变成什么样?
士师记的最后一章这样说:
士师记 21:25 (NIV) 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这里“王”的原文是“Melek”,意思是“统治者”。 意思是,以色列人那时已经非常藐视神这位真正的统治者,各人随心所欲地行事。
但是,你仔细看这个表达……“没有王” 这不仅是在说以色列人无视神的状态。 这也意味着,神也任凭他们去了。
罗马书 1:24 (NIV) 所以,神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
士师记第21章中以色列的样子,比所多玛和蛾摩拉还要糟糕。 就是因为“以色列的王——神——不在了”,才变成那样的。 这就是神最可怕的惩戒:任凭你。
令人惊讶的是,神赐予了我们这些受造物拒绝神的自由。 换句话说,神给了我们决定与祂之间距离的权利。 但是,神是灵,我们也是属灵的存在,我们之间的距离不是物理距离。 那是什么距离呢?是认知上的距离,是心灵的距离。
我们每次赞美时,都曾千百次地告白说“主我爱你”…… 你难道会想把你如此深爱的那位,推得远远的吗? 一周一次,一次一小时,这个距离合适吗?主也为你“保持”了这个距离…… 这真的是主对你所要的吗?
对于仍然轻易被罪诱惑的我们,对于最自然的反应就是自私选择的我们…… 惧怕神,就像是通往亲近神的第一道门。 那份惧怕会刺激我们,带领我们悔改归向主,让我们更靠近,去抓住主。
但主希望我们能更进一步。 祂说的不是“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地惧怕耶和华”,而是“爱”,不是吗? 我们必须达到那个地步。
约翰一书 4:18 (NIV)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这里所说的“惧怕”,是指因我们对神的爱不足,而感受到的对世界的惧怕。 对那深爱我们的神的惧怕,将成为我们的良药。 就像不懂事的孩子需要对父母有所“惧怕”一样。 为了从罪中得自由,我们必须惧怕神。
如果相信不需要惧怕神,就能解决诱惑和罪的问题…… 这就好比相信只靠称赞就能养育孩子一样。
但是,我自己也是父母,我一点也不享受成为一个让孩子害怕的爸爸。 没有什么比责骂孩子更痛苦的了。 主让我们“要惧怕神”,绝不是因为祂喜欢这样。
就连我这样有罪的父亲,都多么盼望我的孩子们能明白我的爱,相信我的爱…… 所以即使他们不理解,即使我不用严厉的口气,他们也能听我的话……我多么盼望啊。 连我这样满是缺点的父亲尚且如此,我们的主,我们完美的天父又会怎样呢?
祂无法只用好话和称赞来引导和改变我们,这对祂来说是多么的遗憾啊? 如果我们明白了主这样的心…… 我们就可以更加专注于主的心,努力达到完全爱主的境地。 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再次跌倒,必须经历惧怕的时刻…… 我们也要知道,那也是爱,我们反而要因此更亲近主。
不要被那些让我们退缩的谎言所欺骗,让我们更深地进入主的怀抱。 即使在那时,主的怀抱也是敞开的。我们怀着恐惧战兢的心祈求饶恕。 就这样,我们要不断地缩减生命中那些一直在无视神的空间。
刚才我从科学上解释了“惧怕”引起的身体反应。 我们大脑的杏仁核发出“有重要事情发生”的信号,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 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结果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能量飙升。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会引起完全相同的现象。 那就是“兴奋”(或“期待”)。 科学家也说过,把“惧怕”转变为“平静”是很难的,但把“惧π”转变为“兴奋”(在身体上是相同状态)则更有可能,也更有益处。
我们对爱我们的父神的惧怕,只要我们身上还有被世界玷污、需要被修正、需要死去的部分…… 那么,惧怕神就绝不是需要回避或掩盖的东西。
我们要带着它到主面前,走到光中,去经历那种刺痛感,在惧怕中进行真实的悔改。 那时,我们将再次经历饶恕,并更加爱神。 因为那份惧怕,是神出于爱而对我们的期望。
如果你不断缩减那些无视神的空间…… 那么“兴奋”的时刻就会比“惧怕”的时刻更多。 圣经应许我们,总有一天,我们可以达到那毫无惧怕的、完全的爱里! 应许我们可以像耶稣一样,长成基督丰满的身量!
那违背世界(世界说一切惧怕都是坏的)的声音、神的道——真理——已经被宣告了。 现在,你将如何领受这道呢?
我们来祷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