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上帝不会嘲笑那些依靠自己力量前行却跌倒的孩子。
/以下是中国语翻译:
这篇讲道以《路得记》1章1节至22节为中心,通过拿俄米和路得的故事,深刻探讨了在人生苦难中发现上帝的爱与恩典,并回归上帝的旅程。讲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 1. 拿俄米的苦难与彷徨
**饥荒与迁徙**:士师时代,犹大地遭遇饥荒,以利米勒与妻子拿俄米带着两个儿子玛伦和基连迁往摩押地居住。
*“当士师统治年间,那地遭遇饥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从犹大伯利恒前往摩押地寄居。”*(路得记1:1)
**接连的悲剧**:在摩押地,以利米勒去世,两个儿子也相继离世,拿俄米只剩下两个儿媳。这接连的悲剧令她陷入巨大的痛苦与绝望。
**归回乡的决定**:拿俄米听闻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给他们粮食的消息后,决定带着两个儿媳返回犹大地。
*“她在摩押地听说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给他们粮食,就与两个儿媳起身离开摩押地归回。”*(路得记1:6)
**绝望的告白**:回到故乡的拿俄米要求众人称自己为“玛拉”(意为“苦”),并告白全能者使她受尽苦难。
*“拿俄米对她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玛拉,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路得记1:20)
### 2. 路得的奉献与选择
**对婆婆的忠诚**:拿俄米劝两个儿媳各自回娘家,但路得决意追随婆婆到底。她的选择令人动容。
**路得的名言**:路得向拿俄米告白,坚定表明与她同行的决心:
*“路得说:‘不要催我离开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住在哪里,我也住在那里;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分离,否则愿耶和华重重降罚于我!’”*(路得记1:16-17)
**选择的意义**:路得的选择不仅是孝道,更是信仰的决断——融入以色列共同体,成为上帝的子民。
### 3. 借“浪子比喻”强调上帝之爱
**浪子的故事**:讲道引用《路加福音》15:11-32的比喻,强调天父无条件的爱与宽恕——浪子耗尽一切归家时,父亲以盛宴迎接。
**上帝的心意**:通过此比喻说明,无论我们陷入何种境遇,甚至远离上帝、迷失方向,只要归回,祂必以爱接纳。
**引用句**:*“主不会嘲笑那些凭己力行事却跌倒的孩子。”*(卢云)此句深刻体现了上帝的怜悯。
### 4. 讲道核心信息
**归回的重要性**:人生困境中我们或会远离上帝,但最终必须归回——唯此方能得真正的安息与恢复。
**上帝不变的爱**:祂的爱不因我们的过犯或境遇改变,始终等待我们回转。
**新开始的恩典**:归回意味着被赦免,并得着新生的恩典。拿俄米与路得的故事正是苦难尽头蒙恩典的见证。
本篇讲道借《路得记》引导我们深思上帝的爱与恩典,传递了一个盼望:即便在迷失彷徨中,只要归向上帝,随时都能经历赦免与重建的生命。
---
**翻译说明**:
1. **圣经引用**:采用中文和合本译文,确保经文准确性(如“路得记1:1”“路加福音15:11-32”)。
2. **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按基督教通用译名处理(如“拿俄米”“摩押”“伯利恒”)。
3. **神学术语**:使用“上帝”“归回”“恩典”等符合中文基督教语境词汇。
4. **引用句**:卢云(Henry Nouwen)名言根据上下文意译,突出“上帝的怜悯”主题。
5. **结构保留**:维持原文四部分框架,用标题分层,确保逻辑清晰。